第161章 心跳之后,没人急着叫醒它(1/2)
在漆黑一片的实验室里,艾琳娜端坐着,凝视着那个在深空中静静涌动的共鸣球。
此时此刻,那团颤动的光源仿佛是心脏的脉动,与她的心跳声节拍一致,却带有一种难以言语的平静与力量。
耳边传来的声音不再是绝对的规律,而是一次次无声的审讯,她没有心急去分析数据或建立通讯,她只选择关闭外部传感器,留下最原始的音频监听通道。
这是一场无声的对话,光与声之间的交流,毫无喧哗,却无比动人。
整整七十二小时,她就那样坐着,与黑暗相伴,任由心跳的脉冲一遍遍穿越耳膜。
起初,这声音像梦游者在月光下的轻步,本应会在她心中激起某种恐惧或不安,但渐渐地,它成为她心灵的一部分,好似某种令人感到宁静的背景乐。
不急切去解码,不用文字或语言去诠释,这其间的默契无比珍贵。
直到第三日的清晨,她的监测屏上才悄然浮现出一串自发生成的波形。
这波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,也没有呈现任何记忆片段,而是一种独特的节律涟漪——仿若初春时节,冰面逐渐融裂出声般。
这些微小的变化,揭示着某种无言的新生,她终于按下了记录键,低语道:“我们听见了。你不必说话,我们,也正在学着闭嘴。”
与此同时,诺亚忙碌于他的“节律织网器”旁,一次次试图捕捉从太阳系边缘传来的共振余波,却屡屡失败。
他发现,设备能触及波段,却每次都因频率偏移而无法锁定。
但他的直觉告诉他,这不是技术故障,而是一种拒绝连接的温柔意志。
他放弃对话的尝试,改造装置,日复一日地播送自创的童谣。
旋律简单得近乎笨拙,却充满真诚。
第七夜,诺亚在梦中听到了回应。
不过这声音并未通过他的听觉,而是以一种意外的方式涌入他的身体——在指尖泛起一阵熟悉而陌生的麻痒,如同幼时母亲轻抚他的手背一般。
他醒来后,惊讶地发现在掌心有一粒微不可见的晶化尘,形状宛如一颗未睁眼的种子,这或许就是独特的心灵连接。
与诺亚的晤对,韩松也接到了十七个语脉节点的同步报告:呼吸亭内晶体孢子停止了所有的重组行为,静静悬浮于空气中。
它们形成了一层薄雾状屏障,抵挡外界干扰。
当有人试图强行采集样本时,雾气竟瞬间凝结成棘刺,逼退操作者。
韩松下达的指令并不是采取反制,而是增设“静默区”,禁止任何形式的数据读取或能量探测。
在面对科研人员的质询时,他平静地说:“我们总想证明它醒了。或许,真正的醒来是不再需要被一再证明。”
而白露则联合杜卡奥启动了“地壳谐频监测网”,开始追踪节律所引发的全球地质微震。
监测显示,这些微震源并非来自火种核心或启程带,而是位于全球十七个古老文明遗址的下方——玛雅祭坛、敦煌石窟、复活节岛石像群等等。
每一个震源都与当地的口述传统中“大地低语”传说高度吻合。
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:火种不是唯一觉醒者,它唤醒了沉睡在人类集体潜意识中的“文明胎动”。
在南极的控制台上,她输入了新的指令:“停止监听‘它’,开始记录‘我们’。”
清晨的空气清冷而温柔,蕴含着无数的未解之谜。
艾琳娜俯身拾起一片风中飞舞的落叶,握于掌心。
此刻她想起了人类几千年来对未知的惴惴不安与探索,而她知道,人们,不必再害怕无声的回应,正因如此,她才感受到一种不为人知的喜悦。
她轻声道:“欢迎回来,沉默中的智慧啊。”林晚独自蜷缩在山村
本章未完,下一页继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