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 归家,洪易!(2/3)
白夜天双手接过古砚。
指尖触及那温凉如玉的质感,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丝精纯温和的文气。
这显然是薛长明常年使用,心神浸润所致。
他心中微动,面上却依旧保持着恭敬与感激。
“学生定当勤勉不辍,不负山长期望。”
“去吧。”
薛长明挥挥手,语重心长地最后叮嘱。
“静心苦读是好事,亦需留意身体,莫要熬坏了根基。学问之道,一张一弛。”
“学生谨记山长教诲。”
白夜天再次躬身一礼,步履沉稳地退出了精舍。
离开书院前,他又与几位平日相交不错的同窗简单话别。
众人虽觉意外,但素知白夜天行事自有章法。
且性情温和,学识渊博,皆纷纷送上祝福。
白夜天一一致谢,言谈举止,风度翩翩,令人如沐春风。
任谁也难以看透,这谦谦学子温文尔雅的表象之下。
隐藏的是一个历经诸天杀伐、洞悉命运轨迹的异世灵魂。
..................
时光流转,秋叶落尽,凛冬已至。
细碎晶莹的雪花,终于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悄然飘落。
纷纷扬扬,覆盖了玉京城的朱墙碧瓦、大街小巷。
待到天明,放眼望去,一片银装素裹。
天地间少了往日的喧嚣浮华,多了几分纯净与静谧。
约莫半月前,白夜天曾在城中一家客流稀少、书卷气陈旧的书铺内。
继续阅读
“偶遇”了那位武温侯府的庶子,洪易。
当时的洪易,身形比在书院远观时更显单薄。
穿着半旧的棉袍,肩头甚至隐有磨洗的痕迹。
他正站在一排书架前,小心翼翼地翻阅着一本《礼经集注》,神情专注。
清澈的眸子里,既有对知识的渴求,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、对自身处境的不甘与隐忍。
白夜天主动上前,借着讨论书中经义的机会攀谈起来。
从理学经典的精微之处,谈到诗词歌赋的意境风骨。
再引申至天下格局的变幻、武道养生的粗浅道理。
洪易起初带着谨慎与戒备,言辞拘谨。
但很快,便被白夜天那看似随意,实则鞭辟入里的见解,广博得不像寻常书生的见识。
以及那始终平和包容、令人心生好感的气度所吸引。
两人越谈越投机,竟颇有相见恨晚之感。
一番畅谈下来,连白夜天心中亦不由暗赞。
“身处那般压抑困境,心志不曾消沉,反而勤学不辍。”
“更难得的是,竟能在洪玄机理学思想的禁锢下,保持着一份独立的思考。”
“且灵台清明,悟性超卓……”
“果然,能成为位面之子的人,靠的永远不只是气运。”
“其心性之坚韧,悟性之高超,确是绝世之才,璞玉待琢。”
自此,两人便成了时常往来的知交。
白夜天以其“贡生”的身份和远超凡俗的学识。
对洪易在学问、处世乃至一些粗浅的强身法门上,多有指点。
但他从不居高临下,始终以平等、尊重的态度与之论交。
这让在侯府中受尽白眼的洪易倍感温暖与尊重,内心已将白夜天引为生平第一知己。
这一日,雪后初霁,天色微明,寒气刺骨。
洪易背着一个小小的、打点简单的行囊,悄然从武温侯府那不起眼的侧门走出。
他踩在咯吱作响的积雪上,深一脚浅一脚,坚定地向着城外西山方向行去。
他此行,是要前往西山脚下的秋月寺,为亡
本章未完,下一页继续